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棉花糖小说网 >> 我在北大学考古 >> 第214章 故宫记忆(2)

第214章 故宫记忆(2) 2/2

北洋政府倒台了,古物陈列所就凉了。

南京政府起来了,国立历史博物馆的地位就起来了。

到了建国以后,革命博物馆的地位也开始无限拔高。

最终两馆合并,都要“革命”两个字打头。

这是时代的特性。

回归古物陈列所。

文物南迁以后,古物陈列所的根基已经没有了。

故宫博物院的存在,已经把它对外扩展的路径给堵死。

一旦它不能兼并故宫博物院,那么被兼并的命运肯定是无法摆脱。

因为它俩的博物馆属性完全就是一致的。

就在众人感慨之际,苏亦接下来的话,就把他们拉回现实了。

“故事听完了,咱们继续检查功课吧。”

“啊!还听不过瘾呢。”

“意犹未尽呢。”

“突然开始羡慕中文系的师姐们了。”

原因很简单,历史专业跟中文系的姑娘们都是后来者,只负责听故事就行了。

不需要做什么功课。

“好了,别耍宝了,又没让你们干嘛,只是让你们回去翻翻书而已。”

“可问题是书太多了啊。”同学们抱怨。

“5本书?哪里多了?”苏亦说。

“小师兄,天才跟庸才是有区别的,就我们这些庸才,一周翻看一本书都已经很艰难了。更不要说5本书。”

“跟小师兄你一比,我们就是废材了。”

这个时候,一路上都没有怎么说话的黎新叶忍不住问道,“都是什么书啊?”

苏亦解释,“就是建国前,一些关于博物馆学的书籍,不多,就5本,而且,内容重复比较高,翻翻就好。没有那么难,不要听他们瞎抱怨。”

黎新叶笑。

翻书不难,但想要理解里面的内容就不容易了。

专业类书籍,要是没有一定的基础,宛如天书。

这点,黎新叶肯定知道。

她之所以笑,只不过感受到苏亦的轻描淡写而已。

相比较其他方面,苏亦在专业领域的自信,她很明显得感受出来。

其实,也不用感受。

一路上,苏亦跟大家分享国立博古院的历史,分享古物陈列所跟历史博物馆两馆之间的纷争。

一些数据以及史料信手拈来,不要听苏亦说得轻描淡写,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有深厚的积淀。

需要有极大的阅读量就不说,还要有极好的记忆力,不然,根本就做不到。

因此,大家说苏亦是天才,一点都不夸张。

天才不可怕,但是,是天才并且很努力,就很可怕了。

“难怪你能够被借调到历史博物馆讲课,你都对它们的历史那么熟悉了,不把你借调过去,都说不过去了。”

这话是方灵说的。

其他人也都认同。

显然,苏亦被借调历史博物馆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几乎都传遍了整个北大文史专业。

这是她们第一次听到苏亦讲课。

跟之前苏亦在她们面前,插科打诨,讲述诗歌完全就是两个模样。

用博闻强记,博古通今等成语来形容,一定都不为过。

于是,她们也好奇,苏亦讲述专业领域的内容会是什么样子的。

黎新叶忍不住说,“都跟我们讲一讲呗,大家挺好奇的。”

苏亦点了点头,“恩,那就讲一讲。”

其实,也不是多深奥的东西。

“自1935年到1949年间中国博物馆学的通论性专着只有5部,分别为1936年费鸿年和费畊雨编着的《博物馆学概论》、1936年陈端志编着的《博物馆学通论》、1937年陈端志编着的《博物馆》、1941年荆三林编着的《博物馆学大纲》以及1943年曾昭燏和李济编着的《博物馆》。”

讲完,苏亦问,“以前看过吗?”

不止黎新叶她们四个中文系的姑娘摇头,其实,黄莺歌她们这些历史专业的姑娘也都摇头。

博物馆学,距离大家有点远了。

苏亦说,“跟建国以后,呼吁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博物馆学科特色不一样,民国时期的博物馆学,就是照搬西方博物馆学那一套,这个时期的通论性专着可以说是对西方博物馆学的复制,以翻译介绍西方博物馆学为主。”

“有点像魏源的《海国图志》?”黎新叶问。

苏亦摇头,“不是,《海国图志》是介绍外国东西,核心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翻译跟编译,更多是拿来主义,但不要小看这些行为,因为,它本身就一种探索,任何一个行业的先驱者都值得敬佩。”

前面提及的五部着作的作者,就是民国时期,国内最早一批研究博物馆学的着名学者了。

其中,费鸿年是水产学科家,最开始就是搞动物学研究的,1934年又东渡日本,在帝国大学浅虫临海实验所研究鱼类生理学,一生即以鱼类学为专门研究方向。

一个鱼类学专家,好端端的,怎么突然跑去研究博物馆学?

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博物馆类型又不是只有历史博物馆,按照功能分类的话,还有自然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各种各样的博物馆。

因此,他跟费畊雨编着的《博物馆学概论》该书偏重于博物馆发展史略与博物馆工作概况的介绍。主要目的是普及博物馆常识,注重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意义。

并且也于序言中说明“(本书是)以日人棚桥氏所着《诉于眼的教育机关》为蓝本”。

恰好,他在日本帝国大学留学,翻译编译博物馆类专着的时候,肯定会以日本学者的着作为基础。

这样的做法很常见。

此外,费耕雨先生也不是搞历史或者考古出身的,他是搞生物学的,或者说是昆虫学的,被誉为中国昆虫学先驱之一。

之所以,后世名声不显,主要是他英年早逝,36岁就去世。

“俩人都姓费,都是研究生物学的,而且,都是浙江海宁人,那他俩啥关系呢?”有同学问。

苏亦直接给出答案,“不用猜,就是兄弟俩。遗憾的是,1932年,费耕雨先生因肺病去世,年仅36岁。然而,1936年费鸿年和费畊雨编着的《博物馆学概论》才出版。甚至,是以日本人棚桥氏所着《诉于眼的教育机关》为蓝本。那么棚桥氏是谁?”

最后这个问题,大家答不出来。

前面提及费氏兄弟的时候,大家听都没听说过,更不要说一个日本人了。

苏亦自问自答,“他就是棚桥源太郎!”

棚桥源太郎被誉为“日本博物馆学之父”,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日本博物馆的发展进程。

棚桥源太郎的博物馆从业经历很丰富,几乎就是大正、昭和时代博物馆发展进程的化身。

要不研究近代中国博物馆历史,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位日本学者是干啥的。

毕竟,他也没有内藤湖南、鸟居龙藏这些日本历史学者广为人知。

然而,他的学识以及对日本博物馆界的影响,都极为深厚。

喜欢我在北大学考古请大家收藏:(www.xinmht.com)我在北大学考古棉花糖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我在北大学考古最新章节 - 我在北大学考古全文阅读 - 我在北大学考古txt下载 - 莫鞑的全部小说 - 我在北大学考古 棉花糖小说网

猜你喜欢: 万古神帝大秦:不装了,你爹我是秦始皇明天下校花的贴身高手黎明之剑数风流人物青莲之巅赘婿诡秘之主这游戏也太真实了